中文/English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合作前沿 > 国际人才交流
在军工城为军民融合“支招”
字号:

【环球时报报道 赴绵阳特派记者 马俊】第六届国际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9月6日在“两弹一星”的摇篮、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绵阳市拉开帷幕。自从十八大将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如今军民融合发展正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在此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参加论坛的业内顶级专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民参军”为什么难

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战略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6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首款国产双频北斗芯片、AEF100发动机、气象火箭推进器、MPNS-NI手持式核素识别仪、系留无人机、激光探测器……一大批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尖军民融合成果集中亮相。

众所周知,军民融合包括“军转民”和“民参军”两大方面,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作用。参与国际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的多名专家注意到,相比“军转民”的众多耀眼成果,“民参军”的进展相对缓慢。

部队是“民参军”的“需求”方和主导方,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中将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民企依然存在“被歧视”的现象。就部队而言,应该一视同仁,“不论军企还是民企,谁的产品研制得好,谁的潜力大、前途广,就用谁的,支持谁”。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与观念有关。很多人对民营企业依然抱有陈旧的印象,认为民营企业实力有限,只能参与到“短平快”的项目中。其实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在军工领域部分核心技术上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武器装备技术的一些“瓶颈”问题。其次,此前国家长期对军工企业的大量投入和政策扶持,造成目前研制生产重点武器装备的许多军工企业“独此一家”的垄断优势。没有竞争对手,势必使人丧失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并形成养尊处优的惰性。

刘亚东强调,要深入推进“民参军”,就必须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应当扩大装备采购信息发布范围,完善军品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同时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军工单位向武器装备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建立全新的军民协同创新体系,集中军地资源和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军事核心技术。

该怎么破局

对于有意“参军”的民企,王洪光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客观来说,在机械电子等传统领域,民企想与军企竞争、“抢”军企的“饭碗”,恐怕很费力,事倍功半。但在高新科技领域就不一样了,民企有巨大的优势,不仅信息灵通,处于研究前沿,而且可以和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合作,吸收最新成果。相对而言,军企在这些领域反而处于劣势,特别是对外交流方面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装备、穿戴式装备、网络、通信、卫星应用,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一些新兴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都在高速发展,还有武器装备发展‘四个一代’中的‘预研一代’,即相关主管单位框定的十几二十几个领域,都是宽口径的需求,是民企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王洪光还建议,有意“参军”的民企不应每次都“坐等”部队提需求,也可以主动向军方推荐自己的新技术,“帮部队开拓新的作战思路”。他同时提醒说,由于军用装备对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要求很苛刻,相比同类民用产品,测试流程会拖得较长,采购过程也更复杂。即便是美国,武器装备研制中途下马也并不罕见,这给企业带来额外风险。因此他建议,国家应该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针对性扶持这些有意“参军”的民企。

如何看待我们的科技发展

北斗卫星、载人航天、深海科考……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让世界瞩目,但美国近来针对芯片产业搞出的“小动作”又让国人深感“芯痛”。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科技发展?我们的“芯痛”如何化解?

刘亚东表示,中国近年来在很多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差距。客观来说,在包括芯片、操作系统在内的很多领域,一旦对手形成技术优势、垄断市场,我们想要再去追赶、夺回市场就很困难。另一方面,在这些领域的好产品是“用”出来的,需要用户不断去使用、反馈意见再完善。因此如果我们占有的市场份额小,使用者少,就更加不容易追赶。不过刘亚东也表示,中国想要发展这些核心技术,可以依靠政府强大的执行能力和国内的庞大市场,因此总体是乐观的,还是有可能解决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中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超越。“在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是不可能的。美国做不到,德国做不到,中国也做不到”。我们能够和必须做的,是尽可能多地掌握核心技术,这样才能与对手平等交换,“在对手试图卡我们脖子时,能拿出足够的筹码反制”。

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年中国的确在很多核心领域取得突破,但它们转化为实际应用却很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的科研是“打点”式的布局,没有形成技术体系,结果看上去取得的科研成果很多,但这些成果相互之间是孤立的,串不起来。“经常等到展开具体工程应用时才发现,依然有相关问题没能攻克,整体上还是无法取得突破”。他建议,军民融合不同于纯基础科学研究,在项目立项时就要想到它的实用化,考虑好配套哪些技术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前面走过的弯路,不能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