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号:
- 大
- 中
- 小
3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科协界别小组讨论会上,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十多年担任科技部部长,我深感这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小组讨论中,他动情地说,过去5年是砥砺奋进的5年,我们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离创新型国家越来越近,离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在审议政协章程修正案草案的同时,委员们围绕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万钢认真聆听大家的发言,并就委员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委员上一届在医卫界别,今年来到科协界别,他感觉自己是从“需求端”来到了“供给侧”。我国的医疗设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90%以上依赖进口,是刘玉村和他的同事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现实的问题。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国产化的设备进入临床体系,有更多的国产设备供医院选择。这将有助于破解“看病贵”的问题。
“我们研究出来,你们可得用啊。”万钢笑着插话。
只是这些成果如何变成产品服务“需求端”,却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对此,大唐电信集团总裁童国华委员有比别人更深刻的感受。“作为企业负责人,我经历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对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深有感触。”童国华把科研成果转化难总结为,专家学者有愿望但没精力、企业有需求但没渠道、政府有号召却没政策以及法律有遵循但难实操“四个有”和“四个没”。
在多年的工作中,童国华体会到,其实很多专家学者有将自己的成果进行转化的愿望,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转化。“有院士向我反映,科研成果出来后,在转化前要经过一系列审批和备案流程,花一年多时间才能走完程序,新技术也变成了旧技术。”
童国华建议学习西方部分企业的成功经验。在他看来,从破解“经济科技两张皮”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怎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事实上,委员们关心的问题也是万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万钢在发言时指出,进入新时代,科技界的新任务主要是啃下两块“硬骨头”,一个是多出原创性成果,另一个就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
万钢说,基础研究是原创性成果最重要的源头,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下一步要尽快推进落实。
万钢坦言,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策不衔接、不配套,让科研院所、高校负责人和科学家们都有后顾之忧。同时,促进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不专业,相关服务不到位也是瓶颈。
万钢表示,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也在深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