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国拥有最好发展机遇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中外权威专家在沪畅谈信息时代“‘新生儿’有什么用”
全球计算机视觉的奠基人之一艾伦·尤尔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几位知名人物展开了一场高水平对话,从而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如火箭般蹿红的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趋势和未来、中国在该领域的策略和优势,甚至对人工智能在两三年前的极度落寞,几位嘉宾都通过极富洞察力的讲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工业革命的“电力”
谈及人工智能对当今的意义,尤尔相当肯定地拿它和19世纪末电力之于世界来做对比。目前,虽然仍难断言人工智能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但尤尔借用了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回应电力质疑者时说过的话:“你说一个‘新生儿’有什么用?”
尤尔现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认知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冠名教授,曾获计算机视觉论文最高奖马文奖。他说,人工智能近年主要在人脸识别、医疗辅助诊断、语音识别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虽然总体上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向其他行业渗透的趋势已逐步显现。
创始于上海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依图科技”首席执行官朱珑呼应尤尔 (也是他当年的博士生导师) 的话说,人工智能效应可以比肩电力之于工业革命,能在国家层面构筑优势。虽然人工智能不是单独的产品,须和其他行业融合,但“人工智能+”的融合强度,其他技术很难匹敌。朱珑说,人工智能规则是强者愈强,领军者会拥有超强的跨行业、跨地域的摧毁性。
谈到人工智能的定位,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小燕教授也认同“融合说”。她表示,为了做人工智能而做人工智能,太难。人工智能必须和传统产业整合。换句话说,从业者更应考虑怎么让人工智能变成“肥”,从而让产业“土壤”更肥沃,让树木长得更高大。
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对于人工智能在最近一两年的声名鹊起,很多人感觉有些不真实。尤尔出生于1956年,正好与人工智能“同岁”,他常常将此视为一种缘分。他说,过去60年,人工智能经历了很多波折,直到2010年后,才有了飞速进步。
以朱珑的依图科技为例,公司在今年年中完成了3.8亿元的C轮融资。回想2012年,他在上海交大旁租了两间民房开始创业,当时人工智能处于最冷状态。他说,外界当时并不认为人工智能有什么实际用处,他甚至都不愿和人说自己做的是人工智能。当时,人工智能专业的薪资远不如网络广告和搜索。而如今,国内人工智能算法博士据报道平均起薪为60万元。
实际上,人工智能不仅在中国遭遇了一夜之间的蹿红,在美国也一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权威之一、神经网络鼻祖、脸书 (Facebook) 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雅恩·乐昆在2010年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他的研究在1990年代末就基本成型。朱珑曾得到过乐昆的忠告:你的研究内容,论文很难在顶级杂志上发表。但如今,“如果论文不谈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那基本上就发表不了。”朱珑说,正因为经历过低谷,人工智能从业者才会对现在的机会倍加珍惜。
中国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
对中国而言,人工智能似乎是少有的能和美国并跑的主流技术。在专家看来,中国甚至具备欧美没有的独到优势。
尤尔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之强,和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中国政府、社会和产业界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非常推崇,高铁就是代表:“我曾经和丘成桐教授 (著名数学家) 开玩笑,美国高铁已落后中国20年了。”还有,中国是白手起家,可以没有顾忌地进行很多大胆的技术应用。
对于中国优势,朱珑还有更深一层认识。他说,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为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结合奠定了强大基础;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数据。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自2012年以来的发展脉搏,正好与整个国家对创新史无前例的重视同步。
朱小燕和朱珑都回忆起自己十多年前的经历。当时,他们分别在两个顶尖国际计算机学术会议上,成为惟一递交论文的中国学者。而今,此类会议中甚至有近半的学术报告是用汉语写作的。朱珑说,实际上美国除了谷歌和脸书,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特别是初创企业,与中国同类公司有显著差距,“中国人工智能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希望我们都有这个底气。”
霍金对人工智能并不太担心
对于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普通人可能感受到不少危机。作为最了解人工智能短处的内行,与会嘉宾认为,人工智能未来更值得期待。
朱小燕说,现在的人工智能,以图像识别为例,其实是训练出来的,就像“有口无心”,给结果时其实完全“不过脑子”。比如,只要为一张普通的大熊猫照片叠加上万分之几的噪点,人工智能就可能认定那是一只猩猩,但人完全不会上当。因此,未来必须加强人机深度交互,让人工智能与人的知识再做一次叠加。
朱珑说,两年前,电脑还很难通过一张头像照,从几亿人的数据库里把照片里的主人筛选出来。而过去一年,人工智能的算力提升了100倍,可以轻松地在几秒内完成10亿级的人像筛选。未来一年,这种100倍的提速还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延续吗? 朱珑承认,有保守者对此看淡,但自己是乐观者。
谈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很多报道中出现过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话。作为霍金的入室弟子,尤尔援引了“一手解答”:“我和霍金曾讨论过,他认为,如果按恰当的政策使用人工智能,应该没什么问题。”尤尔说,也许人工智能将来会替代人类大脑的部分工作,但人工智能和人脑依然有巨大差别,“人类在灵活性、创新性方面做得更好,人工智能则可能在其他方面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