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精准扶贫结硕果——《中国政协报》刊发我会精准扶贫补点村报道
字号:

    中国2020年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是中国党和政府向世界的庄严宣誓和承诺。作为国家一级老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助力精准扶贫决胜阶段的全局工作,始终是想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实到行动上的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
    《中国政协报》2017年7月11日刊发《武陵山下的守望》的消息,其中报道了我会精准扶贫1000万已落地湘西苗寨补点村的情况,请我会全体会员认真学习研究,以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打好我国贫困人口脱贫决胜阶段攻坚战”的重要部署,助力实现如期脱贫的国家战略。
    希望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加强互动。


《武陵山下的守望》

“第一书记”王庆祝在整理扶贫资料

  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一个美丽的地方。沈从文的《边城》里,她是纯美独立、如诗如画的人和山水。宋祖英的《小背篓》里,她是道不尽记忆深处的乡愁。但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贫困还在困扰那里的人们。

  为了让这片美丽的土地更加富饶,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考察,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从最初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把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到一次次实地踏访,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调查建言,全国政协委员对武陵山区的脱贫发展一直牵挂于心。

  我们回访的第二站,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补点村里喜事多

  从湘西州首府吉首市出发,车行在蜿蜒的公路上,一路上皆是绵延起伏的翠色山峦。偶尔,两座山峦之间,可见矗立着的巨大桥墩,是修建中的公路。拐过一个弯,一条河流沿着山谷的轮廓无声流淌,在阳光下泛着幽绿的光泽。

  这便是洽比河,我们要去的吉首市矮寨镇补点村就在河边,是个依山傍水的典型苗寨。不通公路的时代,村民们要上吉首城,便坐着竹筏漂过去。

  当地人告诉我们,补点村在苗语中意思是“我的家”,是个纯苗族居住村,清代同治年间曾出过第一位苗族文举人,至今被族人引以为豪。补点村是吉首市内省定84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补点村成为湘西州政协机关定点扶贫村。

  生于1985年的土家族姑娘王庆祝,是补点村的“第一书记”,也是湘西州政协的一名年轻干部。说起补点村的情况,王庆祝如数家珍:“全村建档立卡31户104人,2014年脱贫3户16人,2015年脱贫1户8人,2016年脱贫27户80人,现在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这儿有两箱蜂子,山脚下有十几箱。这些小家伙可乖了,每天都会准时飞回蜂箱来。”说起自己养的蜂子,补点村支书石天银喜气洋洋。他如今是村里的养蜂产业带头人,去年蜂蜜销售10多万元,卖蜂箱也卖了十几万块钱。带动了6户建档立卡户增收。他还注册了商标“德夯蜜”,自己设计了包装,这种原生态高品质的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我们今年还打算办个采蜜节,让更多游客知道我们补点村!”石天银说。

  眼下正是辣椒收获的季节,施正珍夫妇格外忙碌。他告诉记者,在政协干部的帮助下,他和爱人两口子搭起了13个大棚,种植辣椒、西红柿、苦瓜等。虽然有看似干不完的农活,可是生活有奔头。“去年6月开始建,大约卖了两万块钱。今年,争取七八万吧!”施正珍露出腼腆的笑容。

  43岁的村民石胜荣,妻子不久前病故,他独自一人拉扯两个儿子。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养了1万条台湾泥鳅。白天,他去城里的建筑工地干活,晚上,就搭一个帐篷住在塘边,精心守护着这些带给他致富希望的小生灵。

  2016年,在湖南省政协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将补点村作为精准扶贫联系点,并促成两家民营企业捐资1000万元,计划将其打造成苗族生态文化乡村旅游景点。

  听记者说起补点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长杨春光颇为欣喜。他数次进村,一心牵挂着村里的发展。如今,湘西的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中促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非营利社会组织,自己并没有专项资金。脱贫攻坚,时不我待,杨春光多方游说,四处宣讲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战略,终于打动了两家民营企业老总,促成了他们的捐资。

  “我们提倡‘输血’‘造血’,必须有产业基础,产业基础从哪里来?必须有真金白银去启动。”杨春光表示,这次支持补点村资金的成功,希望以此行动唤起更多企业家对精准扶贫的重视,伸出爱心之手,让更多的贫困村尽快脱贫,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真扶贫、扶真贫”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

  王庆祝告诉记者,州政协对口帮扶两年来,共协调争取州市部门资金1000多万元,加上中促会捐赠1000万元扶贫资金,这些资金,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场所建设,一部分用于扶持村民们发展产业。至于每一笔资金怎么花,都是经过村委会和村民大会反复讨论后,向相关部门申报再确定下来的。

  如今的补点村,新建的村委会整洁美观,苗寨民居错落有致,举人碑广场昭示着历史文脉,山间栈道一路景色清幽,而崭新的篮球场上,篮球已成为苗族同胞们热爱的体育运动。

  在石天银看来,这几年补点村喜事一件接一件,村容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曾经闭塞的思想观念也变化了。在扶贫干部的劝说下,村子里还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虽然还在摸索,但毕竟是个好的开头。

  “等路修通后,来咱们村里旅游的人就多啦!你们明年再来的时候,村子里肯定又不一样了!”石天银满怀憧憬。

  日柑香飘幸福来

  向学智是湘西州政协民宗委主任,也是州直驻吉首市扶贫工作队长、吉首市委常委。担任队长以来,他跑遍了每一个扶贫点的联系村,也目睹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提起吉首市太平镇的排杉村,向学智说,村里的日柑产业如今十分红火,带动了村民脱贫增收,你们一定要去看看。

  从市区驱车约一小时,拐过九曲十八弯的山间公路。不时出现一群牛,悠然自得地走在路上,丝毫不顾司机的鸣笛。颠簸得几欲晕车,来到了群山怀抱中的排杉村。“第一书记”龙晓颖戴着草帽,在村口迎接我们。

  “这些都是村里的日柑林。”顺着龙晓颖手指的方向,视线范围内都是密密麻麻的果树,青翠茂盛。村里的日柑产业发展,倾注了龙晓颖不少心血。

  “家里种了十几亩日柑,去年卖了三四万块钱,能卖到两块钱一斤。以前只能卖五毛钱一斤。”说起种日柑的事儿,64岁的梁仁生手把着锄头,情绪激动,山羊胡子一颤一颤。大家都被逗乐了,这个苗族老农有点不好意思:“我说话高声大叫的,你们莫要见怪咧。说实话,多亏了我们的龙书记!”

  “现在日柑都卖到哪?”面对记者的提问,梁仁生说,现在都是电商直接收。“您还知道电商?”“怎么不知道呢?村里还要建电商服务平台呢!就在村里那条公路旁边!”梁仁生一脸认真。

  龙晓颖说,在多方努力和谋划下,排杉村的日柑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并注册了“金红土”富硒日柑商标。2015年,龙晓颖带着“金红土”日柑参加上海农博会,受到上海市民欢迎。今年2月,又去古都西安,参加“集群物联网公司2017年度春季招商订货会”。会后,集群E家与排杉村签订了200万斤合同。排杉村的日柑如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电商平台建起来之后,产销对接将更加紧密。

  令人欣喜的不只是日柑,更是排杉村民对生活的喜悦和希望。以日柑产业为带动,村里正在规划发展旅游,以“古树古井古寨”为特色,吸引游客走进这片深山中的纯朴之地,探访多姿多彩的苗寨文化。

  今年65岁的苗族大妈张秀红,是村里第一个女共产党员,也是村里的妇女专干。她家里也种了4亩日柑,去年收了8000斤柑子。平时,她经常组织村里的妇女们跳跳广场舞,在记者的要求下,她甩起了九子鞭,动作轻盈灵活。碰到村里的节日,她还参加舞狮等。“村里经常有活动,我们要搞好几个节目呢!”张秀红不无自豪。

  75岁的梁二香婆婆正坐在屋外打花带,吉祥花带是苗族妇女的传统手艺,如今,会这门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了。独居的她,是村里的兜底户,除了按月领取补贴,她平时还能打打花带,挣点零花钱,生活无忧。走进她家,灶台上挂着一块腊肉,电视机前有好几张光碟,平时,她喜欢听听光碟里的山歌,有兴致时,还跟着唱几首。

  龙晓颖说,排杉村现在有自己的微信群,群里200多人,村民们在这里交流聊天,唱几句山歌,拉拉家常,好不热闹。

施正珍夫妇在察看西红柿长势

  十八洞村如今变了样

  记者踏进十八洞村的那天,村口张灯结彩,锣鼓齐鸣。原来,这天正好是村里的苗家文化博物馆开馆的日子。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表演了山歌、服饰走秀等节目,引得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走进博物馆,有苗族服饰展示、生活用品展示、民俗文化介绍等,俨然一扇苗族文化的窗口。

  中午时分,村民们摆起了传统的长桌宴,男女老幼齐聚桌边,边吃边聊,引吭高歌,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山青青,路宽敞,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种植形成了产业链,企业农户结对子,养殖建起了合作社,荒山已经变牧场……锣鼓敲,山歌唱,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家家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客兴旺,电商住进了农家院,生态产品走四方……”

  这首由湘西州政协原主席龙德忠作词的《十八洞今天变了样》,生动书写着十八洞村如今的状况。

  2017年2月18日,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郑重宣布,全省包括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在内的1053个贫困村脱贫。目前,村里开办了9家农家乐,发展了黄牛、山羊、肉猪等家庭养殖业,组建了苗绣合作社……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电器”。施齐文的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如今,在习总书记看望过的村民石爬专家,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挂着液晶彩电,镶着红色的大大的“福”字,还有习总书记与他们的合影。自来水通了,房屋改造了,用电也正常了,青石板路通到家门口了,游客也多了……再往前走,便是一溜农家乐,游客们到了这里,尝尝苗家土菜,拍拍照片,感受十八洞当今的活力四射。

  十八洞村就像是湘西精准扶贫的标杆。事实上,除了十八洞村,变化巨大的村子也不少,吉首市峒河街道小溪村就是一个典型。

  走进小溪村,溪声淙淙,山影错落。吊脚楼傍河而立,阁楼上晾着衣裳,几丛美人蕉在雨中尤显娇艳,一只憨实的小黄狗,一路热情地尾随着我们。这一切,让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村里的苗鼓队几乎每天都排练,山脚下,红硕硕的苗鼓一字排开,鼓点欢腾激越,村民们唱起悠扬的苗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小溪村“第一书记”吴天宇告诉记者,小溪村是州政协以前的对口帮扶村,一度贫困面大程度深,贫困人口达20%,产业几乎空白。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做文章。几年下来,通过争取资金和政策,村里的民居改造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临近城区的优势,让小溪村的旅游发展得天独厚,村里现在开了八家农家乐。如今,周末人多的时候,有几千人次前来旅游。

  “湘西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由于历史上贫困程度较深,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湘西州政协副主席、湘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向顺荣对记者表示,扶贫最需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的信心问题,只有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扶贫才能充满内升动力。无论是十八洞村、小溪村、补点村、排杉村,这些帮扶取得的成果,最终要以点带面,通过示范村的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协同发展,携手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的苦和乐

  在湘西扶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群冲在最前线的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第一书记”们。

  这些“第一书记”来自全州各机关单位,在工作中是表现优秀的佼佼者,被选派到基础较为薄弱的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作为“最小的书记”,却身负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托,肩负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殷殷希望,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记者来到补点村的当晚,借宿在村委会,王庆祝平时便住在这里。夜深人静,只有屋后河水哗哗的声音,还有蛙鸣虫鸣的声音。面对这位与记者年龄相仿的女书记,记者趁机采访起她的心路历程。

  “我以前当过副镇长,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历。但说实话,到政协机关工作之后,组织忽然派我到村里当‘第一书记’,心里是很忐忑的。”王庆祝说。

  要想打开局面,就要踏踏实实去干,王庆祝麻利收拾好铺盖,住进了村委会。从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统计资料,宣讲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到倾听他们发展产业的愿望,为他们谋划生产。村民对她的态度,由一开始的冷淡到逐渐信任,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她。

  中促会第一批500万元捐赠资金到位的那天晚上,王庆祝激动得一夜未眠。

  资金怎么使用?怎样让钱花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能?补点村的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盘旋在王庆祝脑海里,补点村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和支持,她欢欣鼓舞,同时更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2015年2月,在湘西州电大工作的龙晓颖在单位推荐下,来到排杉村担任“第一书记”。几乎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她,为了村里的日柑产业绞尽脑汁。日柑丰收了,苗寨里的乡亲们也把龙晓颖当成自己亲人。

  记者在村里探访的那天,一个苗族老婆婆看到龙晓颖,一定要塞给她一包自己腌制的豆荚。早年丧偶独居的张秀红说起龙书记,不由得抹眼泪:“龙书记真好,她经常到我家,跟我一个锅吃饭一床睡。我这辈子没去过吉首城,她带我去吉首玩,还给我拍了好多照片。”

  小溪村“第一书记”吴天宇,是一名部队转业的干部。刚来州政协工作不久,就接到任务去小溪村。这个话语不多的汉子,发挥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协调项目、组织座谈,几乎每天工作到晚上。

  几场暴雨,冲毁了洽比村的进村公路,彭武运格外忙碌。连续一个星期,他都守在村里,和村民们一道抗洪救灾。今年41岁的彭武运,是湘西州党风廉政电教培训中心主任,今年1月份刚到洽比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愿望,便是让村里在年底检查验收时,完成“户脱贫、村摘帽”任务,更期盼着洽比村休闲旅游特色村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吉首市驻村扶贫办副主任向功春告诉记者,对于“第一书记”,他们既提出要求,又做好服务。每位“第一书记”的手机里,都装有一个打卡软件,要求每天进村打卡签到,每个月在村里的时间不少于20天。

  “扶贫干部们的真情和投入,也感染着我们!”向功春向记者展示了手机微信上的吉首市驻村扶贫工作群,群里几乎24小时都有人发信息,讨论扶贫工作。有时凌晨3点,向功春睁开眼看到群里的信息,也会及时回复。

  向学智穿着的运动鞋上,经常沾满了泥土。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他对自己的辛劳只字不提,只是反复地说,这些扶贫干部们很不容易,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为百姓干点事情。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赶上了这个时代,能亲身见证和参与我国扶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还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情,再苦再累也没有遗憾!”王庆祝对记者表示。

  “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用心则世上无难事,用情则天地可助力。这是我在这两年多的扶贫工作中得到的真谛。”龙晓颖说。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守望着这片贫困的土地。他们中有高层领导,有政协委员,有民营企业家,有各界爱心人士,更有冲在前线的扶贫干部们。正是这些守望者,将国家精准扶贫的宏伟蓝图一点点变成现实,让贫困村一点一滴蜕变,化蛹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