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Your current location:Home > Tank Space > Economic and Technical Exchanges
“一带一路”投资风险及防范
Font size:
Large
Medium
Small

2016-07-27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涉及的企业之多、投资之大、范围之广超乎寻常,因此在此框架下面临的主要的投资风险问题以及如何防范,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原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现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中国区总裁陈新华先生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几个特征:
  第一,大多数都是不发达国家,例如中亚、东南亚、非洲、中东。
  第二,政局不是很稳定。
  第三,这些国家的文化跟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基于这些文化的差别、政治体制的差别,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别,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
  防范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否了解你投资的行业,这需要专业的知识。第二,商务方面的安排需要谨慎考虑商务风险。第三,法律方面的风险非常关键,很多国家法治观念相对较弱,所以在法律方面一定要请专业的公司有一个非常可靠的,可追溯的,充分的保障。最后是政治方面的风险,这也非常重要。我们是一个企业出去投资,所以不能寄太大的希望依靠国家给你背书,我们一定要在商务方面和法律方面把它落实。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险——本土化,很多国家都希望能够用本土的社会、本土的资源,但是可能跟我们所做的项目要求相差甚远。还有很多劳动法规的规定,例如我们派过去的人因没有当地工作许可而被警察抓了要罚很多钱,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线国家都给我们开绿灯了,要慎之再慎。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产品总监陈小彬女士从媒体舆论的角度指出:我们研究舆论传播,所以在这一点上跟大家分享“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由于文化差异、投资理念、投资心态的问题造成的一些人为风险和形成的障碍。我们一些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软实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一块“绊脚石”。
  举个例子,就在印尼亚湾高铁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在印尼投资的企业要办理生产许可证,办理程序比较复杂。办理的过程中当地的包括国外的某些媒体就报道说中国在印尼的亚安高铁的项目被搁置了,但事实上只是我们搞了一个奠基仪式,并没有正式施工,而是同步在办理许可证。这时候我们在舆论传播当中就变成了弱势,可谓有口难辩。
  同时大家了解的“走出去”战略中很典型的失败案例---缅甸水电站项目。我主要分享一下在项目投资过程中舆论起到的作用,我们分析了一下,对这个项目持反对态度的很多当地的观点都来自于一些NGO组织和民众代表,而缅甸当地的NGO组织有数百家,鱼龙混杂。当地发声的媒体,有很多是民间的,还有一些直接就是国外的基金会支持的,还有当地的流亡媒体。所以背后人为的原因是很多也很复杂的,而我们中国的项目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当地的文化传播、舆论的引导的能力不足,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成为了“绊脚石”。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先生从央企和国企的角度出发,他指出:“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大都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比如中亚和俄罗斯,从海陆走波斯湾,有丰富的资源。资源是一种大宗商品,不管是海上还是陆上,最大的一个风险,除了舆论方面,重要的是对于资源价值的判断,到底将来的资源价值是什么样的走势。而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展,这不是国家或者一个大的政策能够给你提供保证和机会的。
  我们知道2014年以来,这20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石油价格跌了很多,从100来美元到现在50美元上下,最低跌到过27美元,整个价值就折了一半。现在市场上叫卖的希望出手的资源很多,愿意出手买的人现在不多。所以现在至少国际三大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叫卖的石油资产大概现在超了600亿美元,要买的很少,核心的问题也是对于资源价值的判断。卖家希望卖得高一点,它现在至少的评估是60美元或者更长一点,而买家希望在40以下才买,海上整个项目的投资周期会很长,投资规模会很大,一旦建起来以后它的生产能力就很难像陆地的油田那么调整,尤其是深水的资产。
  作为海油来讲,过去这么年在海外更多的还是陆上的,陆上的不管怎么说容易控制。这里有朋友,尤其原来不是搞石油的,认为投石油就是赚大钱的,一定会有一个观念,不一定是这样。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的战略决策,你的战略决策的基础就是你对未来资源走势的判断。